1. 校准前准备:筑牢精度基础
需配备符合计量标准的器具:选用精度高于传感器 1 个等级的 “标准温湿度校准仪”(温度精度 ±0.1℃、湿度精度 ±2% RH),搭配适配试验箱的柔性探头(耐低温 - 50℃、耐湿热 RH 98%);同时检查试验机状态 —— 关闭折弯动作模块,仅启动试验箱温湿度控制系统,确保箱内无气流死角(可提前用风速仪检测,风速≤0.5m/s),避免气流干扰校准数据。此外,需记录传感器型号、安装位置及上次校准时间,若传感器表面有结露或锈蚀(湿热环境易出现),需用无水乙醇清洁后再校准。
2. 核心校准流程:分步精准操作步是确定校准点,需覆盖试验机工作范围:低温点(-40℃、-20℃)、常温点(25℃)、湿热点(40℃/RH 85%、60℃/RH 90%、80℃/RH 95%),共 6 个关键节点。第二步是探头布置:将标准校准仪探头与待校准传感器探头捆绑固定(间距≤5mm),放入试验箱几何中心位置(或传感器实际安装位置,需标记坐标),关闭箱门后启动预热,待箱内温湿度稳定(波动≤±0.5℃/±3% RH,持续 30min),再记录数据。第三步是多点校准:每个校准点保温保湿 30min,每隔 5min 记录 1 组标准值与传感器示值,共 6 组数据,计算示值误差(误差 = 传感器示值 - 标准值),若误差超允许范围(温度 ±1℃、湿度 ±5% RH),需通过试验机控制系统的 “校准参数” 进行修正(如温度示值偏高 2℃,则在系统内设定修正值 - 2℃)。
3. 特殊环境适配:应对耐寒耐湿热场景
低温校准需防结露:当箱内温度降至 - 20℃以下时,标准探头与传感器探头需包裹聚四氟乙烯薄膜,避免空气中水汽在探头表面结霜,导致湿度检测失真;若出现结霜,需升温至 0℃化霜后重新校准。湿热校准需防腐蚀:校准过程中,标准校准仪主机需置于试验箱外,仅探头伸入箱内,避免湿热气体侵蚀主机;同时每完成 1 个湿热校准点,需用干燥氮气吹扫探头 10s,去除表面湿气后再进入下一点校准,防止湿度残留影响数据。
4. 校准后验证与记录:确保长期有效
校准完成后需空载验证:设定试验机常用试验条件(如 - 30℃、60℃/RH 90%),运行 2h,每隔 30min 记录传感器示值与标准值,确认误差稳定在允许范围;同时检查试验机折弯模块与温湿度系统的联动性(启动折弯动作,观察温湿度波动是否≤±1℃/±3% RH),避免动作气流影响校准后精度。最后需形成校准记录,包含校准日期、标准器具编号、各点误差及修正值,校准报告需留存,作为试验机计量溯源依据,建议校准周期为 6 个月(湿热环境使用频繁时,可缩短至 3 个月)。